2024年11月22日

拒绝功利主义诱惑| 生命不是工具,它只能是目的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2年04月28日 10:33 |
播放

2022年无疑是可能会载入史册的一年,这一年不仅发生了许多影响未来几十年世界格局的大事件,也发生了许多不断刷新人类文明底线的事件。在人类经历几千年的流血和牺牲才换来当今现代文明秩序的21世纪,这样的事件发生,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黑暗和野蛮的角落,需要我们不断努力,尽管黑暗不接受光,我们仍要将文明的光照进黑暗里。

从铁链女到地区性爆发的战争,都告诉我们,野蛮并不遥远,他就在我们身边。这种野蛮文化,强者把弱者当成工具,而无视对方和自己平等的身份和地位。

有一个著名故事:一列正在疾驰的刹车失灵的火车,正在冲向在轨道上工作的工人。一条轨道上有五个工人,另一条轨道上有一个工人,如果这个时候你是一名扳道工,你会让火车冲向哪个轨道。按照功利主义原则,火车应该驶向只有一个工人的轨道,因为五个生命大于一个生命。

还有另一个相似的故事,当然这个只是故事而已。一个人口几百万的小国家安定祥和的生活着。小国家的旁边有一个人口三亿的大国。在小国的另一边,有一个大的军事集团。大国为了自己的安全,必须将小国作为自己的军事防御和缓冲。于是,向小国发动了侵略战争。这同样是功利主义学说。按照功利主义观念,为了三亿人口的安全,当然可以牺牲这个几百万人口的自由与主权。

在关于铁链女事件的评述中,有一种声音,正是出于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。如果这个村的男人不买妇女,那么这个村就会消亡。因此,几个被买卖的妇女,与一个村子的消亡相比,显然是微不足道的。为了这个村子的香火延续,这几个妇女的人生必须要付出。

在今天的文明世界中,这种功利主义相当普遍。

同样是那辆失控的火车,一条铁轨上停着一辆装满集体财物的列车,一旦被撞击这些集体财产可能毁于一旦,另一条铁轨上有一个工人,这时候我们被教导的是,牺牲那个工人,以挽救集体财产。生命同样可以计价。

笔者看到,在上海因为封控而导致的抢菜大战中同样有这种类似的声音:“你凭什么抢不到菜。在蔬菜资源稀缺的状态下,抢菜本身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和方式,那些抢不到菜而挨饿的人,不值得同情。”这种抢菜的森林法则,同样是功利主义作祟——认为那些抢不到菜的人是因为他们运气不好,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行,而这些人作为弱者应该为那些抢到菜的人自认牺牲。在这个论调的背后,背后分配资源的不合理稀缺,却被选择性忽略了。

历史上,真实的故事发生过,但是在文明的法则中,生命从来不能被计价。

不记得是什么时代,大概是十八世纪时期,有一艘远洋货轮失事沉没,只有几个人乘坐救生艇逃生。他们在海洋上漂泊几十天,在淡水和食物耗尽的情况下,他们转向了其中一个奄奄一息的船员。大家一致同意,这位船员应该牺牲自己拯救大家。因为即使不牺牲自己,他也活不了几天。正是因为这位船员的牺牲,大家终于有了体力支撑到被救的那一天。

到岸上之后,其中一位成员将这件事透露出去,这几位刚刚被解救的船员,全部被警方逮捕。最终法官宣判了他们谋杀罪名的成立。

一个人的牺牲,拯救了许多个人的生命,这本身是一件可以计量的利益最大化选择。但是,法官的判决原则是,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,都是同样宝贵的。因此生命是不可计量的。

生命不应该成为工具,它只能是目的。这就是文明!

一位法利赛人情绪激动地责问耶稣,为什么在安息日他的门徒掐麦穗吃,做这安息日不能做的事。在这位法利赛人的眼里,门徒的身体和生命必须牺牲,以成就律法的完善;祭司同样斥责耶稣,为什么在安息日医治那位瘫痪的人?在他们眼里,生病可以死去,但是不能违反律法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,同样有着鲜血淋淋的贞洁牌坊,为了贞洁必须忍受一生的痛苦,因此在理学家的眼里“生死事小,失节事大”。显然,在这种观念中,律法的纯洁必然大于生命。

生命可以计量,可以成为工具——这种野蛮的森林法则,直到今天还能以各种形式的理论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,还有那么多人为之辩护,在21世纪的今天,的确让我们震惊。但是震惊之余,我也突然明白,之前我们以为的岁月静好,可能是我们把自己的眼睛抬得太高,没有注意在我们脚下,在我们身边那些黑暗之处而已。这些黑暗和野蛮不是突然产生,突然出现。战争不是大国突然的心血来潮,铁链女也不是董姓男子的突然和孤立的行为,他们都已经存在了几十年,其背后的文化和传统早已存在了几百几千年。

正如一位学者所言,哪有什么东西之争,不过是野蛮和文明之争罢了。

约翰福音说“光照在黑暗里,黑暗却不接受光。上帝还说“容我的百姓去,在旷野向我守节。”让耶稣带来新秩序,建立我们的文明底线,让文明进入黑暗。任重道远,从来没有结束。

不要忘记,我们还在走向文明的路上!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